相信感受過「B2C」紅利的營銷人員,會跟我有一樣的體會。特別是在初轉到「B2B」的那一年,當信手拈來的2C引流套路在2B獲客場景變得不再完全適用時,我們內心極度彷徨。
MQL從日均幾百甚至上千,淪落到稀稀拉拉的十位數,現實數據在引發營銷思維按照不同環境切換,于是我們重新歸零,冷啟動式思考。為找出最適合我們B2B企業業務場景的高效營銷方案,從獲客、留存到轉化一步步去測試營銷策略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吸取了很多教訓,也獲得了很多經驗,本篇將分享個人在B2B行業營銷策略探索中,最受益的三個“目的性”策略場景:評估、優化以及自動化。
John Wanamaker: “Half the money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; the trouble is, I don’t know which half.” 約翰·瓦納梅克曾說:“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,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。”
John Wanamaker曾因評估難題發出“哥德巴赫猜想”,時至今日,我們營銷人員最苦惱的依舊是對營銷投入的追蹤溯源,因為這與我們的營銷決策息息相關。
B2B企業獲客相對較難,對營銷投入的評估也更為重要。但現實狀況是多數B2B企業在營銷上的評估都很粗略,營銷策略也都是靠——拍腦袋。
從營銷人員角度看,B2B企業營銷活動一般會有以下幾種評估場景:評估營銷策略、評估營銷對象(人群)、評估營銷內容、評估營銷時段、評估營銷渠道、評估營銷目標、評估營銷效果以及同時跟蹤評估用戶整個生命旅程的關鍵行為數據。
一場營銷活動中,可以影響整體效果的因素有很多,所以營銷必須精細化。舉例說明,比如有兩場營銷活動,在只有頁面表單字段長短不同的情況下,營銷結果會發生變化嗎?是長格式好?中格式好?還是短格式好?
可以將短格式與長格式進行A/B測試,結果證明:最短形式表單的轉化數據(13.4%),要明顯優于長形式表單的轉化數據(10%)。
同時,用戶生命旅程關鍵路徑評估,也一定程度影響營銷決策。個人較為關注的評估細節有:
1)用戶注冊入口來自哪個渠道,例如是從線下會議活動中E海報渠道碼掃進來注冊?或是從線上SEM的Y落地頁面進來注冊?這可以幫你找出最佳獲客渠道和快速調整營銷投放策略;
2)用戶在哪里流失,例如是在官網前端B頁面流失?或是在微信端內容體系里V頁面流失?這可以幫你快速找出可優化環節,改善培育環境,降低用戶流失率,增加用戶留存率;
3)用戶在哪里轉化,例如,來自某個內容或是某個活動?關鍵轉化行為數據可以幫助營銷人員去重新規劃方案,可有效提升整體獲客數量。
評估之后,開始行動。
單單只知道評估也不行,還要制定對應的營銷優化策略。優化策略制定需結合上一部分的評估策略。比如:評估出營銷策略問題,對應就要優化整體營銷策略;評估出內容問題,對應就要優化內容文案等......具體需結合B2B企業實際應用場景,這里不贅述,簡單以渠道優化為例進行說明。
以我們為例(科技型B2B企業),選取某一個月度的線索數據:活動(46.1%)、SEM(38.31%)、內容(12.99%)、SEO(1.30%)、微信(1.30%)。
從數據得知:活動營銷、SEM和內容營銷屬于優勢營銷渠道;其中內容營銷12.99%占比中存在“黑馬”,D類內容(4.54%)與B類產品內容(4.55%)相對效果更好,可對應增加相關產出權重,同時優化ACE類(或增加新品類)。
接下來的優化策略調整:
1)保持活動、SEM的高獲客能力;
2)制定內容營銷獲客方案(潛力股);
3)優化SEO微信渠道獲客能力;
這里需要提醒B2B企業,優化不僅僅是優化差的部分,還需優化好的部分。目的是:讓好渠道保持,或跑的更好,讓差渠道轉換成好,或更好。最終優化CAC,提高獲客量。
行動之后,減少人工。
很多傳統B2B公司并不重視營銷自動化,甚至沒有任何相關概念,但少數科技型公司已經走在了前面。自動化營銷可以幫助營銷人員“開動馬力”,將很多需要人工重復操作的流程簡化或通過平臺驅動去替代。營銷自動化的應用有很多優勢:
1)代替人工,減少失誤,提高營銷效率;
2)數據追蹤更全面、更科學、更精準;
3)可開展全生命旅程營銷,營銷精細化;
4)營銷效果追蹤,細致到各個環節,評估更簡單;
5)高級的標簽體系和線索價值評分機制是強助攻;
6)可以利用自動化平臺拓展很多高級營銷玩法。
最后舉例說明,分享一下我們開展活動營銷——直播活動的其中一套用戶視角路徑(下圖):
上文提到,活動營銷在某月度線索獲取量高達當月度的46.1%。可以看出,活動營銷是我們目前為止最容易出線索的一種營銷方式。
但其實,我們在活動上并沒有投入太多人力,除了安排一些基本物料準備,主要依賴營銷自動化去自動觸發。營銷自動化為我們B2B企業節約時間、成本的同時,也能帶來不錯的效果。